中国男足在亚洲区预选赛的征程再次戛然而止,未能闯入世界杯决赛圈。这不禁让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:即便国际足联将世界杯扩军至64支队伍,以国足目前的实力和发展趋势来看,出线前景依然不容乐观。
世界杯扩军至48队的方案已经提上日程,亚洲区的出线名额预计将增至8.5个。这曾被许多人视为国足冲击世界杯的历史性机遇。然而,从本届世预赛的表现来看,机会的增加并未能转化为国足实力的同步提升。我们不仅在面对日本、韩国、伊朗、澳大利亚等亚洲一流强队时毫无胜算,甚至在与阿曼、叙利亚、乃至被我们视为“弱旅”的球队交锋时,也常常陷入苦战,难言优势。当亚洲出线名额增加到8个以上时,国足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,恰恰是这些与我们实力在伯仲之间,甚至近年来进步更快的队伍。
问题的核心在于,国足的实力并未处在稳定的平台期,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波动甚至下滑趋势。青训体系的薄弱导致人才断层问题日益凸显,联赛的金元泡沫退去后,本土球员真正得到锻炼和成长的空间依然有限。与此同时,我们的邻国和亚洲其他竞争对手却在脚踏实地地进步。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球队的技战术水平和整体战斗力显著提升,他们已经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鱼腩。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、西亚的约旦、阿联酋等队,其球员的个人能力和战术素养也保持着相当的竞争力。在这样一个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的环境中,国足的相对实力不仅没有提升,反而可能进一步下滑。
因此,即使世界杯扩军到64队,亚洲名额可能相应增至十多个,国足出线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。因为这不仅仅是数学概率问题,更是足球发展规律的体现。名额的增加,会降低出线的门槛,但不会改变足球运动强者恒强的竞争本质。如果自身实力不济,即便门槛放低,我们也可能被更多新崛起的、更有活力的球队超越。届时,我们可能需要与十几支甚至二十支亚洲球队竞争,而国足能否稳定排在前十名之内,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归根结底,将希望寄托于世界杯扩军,是一种“望天收”的侥幸心理。中国足球的真正出路,不在于等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一线生机,而在于内部进行一场深刻而彻底的自我革命。这需要足协管理层展现出专业的规划和坚定的执行力,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青训体系,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的联赛环境让年轻球员茁壮成长。只有当我们自己的足球根基扎实了,人才培养的渠道畅通了,国家队的实力才能水到渠成地提升。否则,即便世界杯扩军到64队,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恐怕也只是一场更加遥远、与我们无关的盛宴。